发布时间: 2025-10-02
来源:湘潭理工学院
作者:陈思瑶
浏览量:59
一个家庭的“年龄”和它所处的“时代”,会深刻影响其能源消费的困境与韧性?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分析全国近4.7万户家庭的数据,为我们揭开了家庭能源贫困背后复杂的代际密码与城乡鸿沟。
近日,湘潭理工学院数智管理学院副院长岳佳在国际顶级期刊《Energy》上在线发表了题为“Heterogeneous characteristics of household energy pover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: Perspective from the household life cycle” 的研究论文。岳佳为第一作者,湘潭理工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。
《Energy》创刊于1976年,是Elsevier出版社旗下能源领域的国际顶尖期刊,是中科院SCI一区Top期刊,最新影响因子为9.4。
一个家庭的“一生”
如何与能源贫困相遇?
研究首先描绘了家庭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能源风险。结果显示,处于老龄化阶段的家庭,总体上比刚成立的家庭更容易陷入能源贫困。 这揭示了家庭能源需求与经济能力随生命周期变化的动态轨迹。
城乡之间
为何划出两条不同的风险曲线?
然而,这条风险曲线在农村和城市家庭中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径。研究发现,成长阶段和老龄化阶段的农村家庭,能源贫困风险显著上升,而城市家庭在相同阶段却未受明显影响。
真相可能隐藏在收入与基础设施的双重差距中。数据显示,研究期内农村老龄家庭的平均收入约为43,783元,远低于城市同龄家庭的64,101元。
更关键的是,农村地区相对欠发达的能源基础设施,限制了清洁能源的普及与获取,使得农村家庭在面对能源选择时更为被动,加剧了其脆弱性。
“出生年代”竟成晚年能源消费的“预言家”?
研究发现,与经历过建国前时期(时期1)的家庭相比,在1958–1972年(时期2)、1973–1990年(时期3)及1990年后(时期4)成长起来的家庭,其能源贫困风险均显著降低。
这意味着,在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几代人,可能因其形成的现代消费观念和节能意识,即使在未来步入老年,也能更好地规避能源贫困。这一“时代烙印”为理解代际公平与能源转型提供了全新视角。
研究最终指出,应对能源贫困需要一部“时空解码器”。它呼吁政策制定者不仅要关注家庭当前的收入与地域,更要理解其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,并重视代际变迁带来的长期影响。
培育年轻一代的可持续能源消费习惯,同时大力弥补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的短板,是构建一个全体家庭都能迈向绿色、公平未来的关键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