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 :

首页 综合要闻 《“湘”当有理》09:太行山上的精神丰碑——郭亮村挂壁公路

《“湘”当有理》09:太行山上的精神丰碑——郭亮村挂壁公路

发布时间: 2025-08-12

来源:湘潭理工学院

作者:湘潭理工学院

浏览量:30

分享


各位同志大家好,我是来自文学与创意学院的邓缘,在开始我今天的微党课讲述之前,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,请大家看看周围随处可见的坚硬混凝土墙壁,如果只给你一把铁锤,在没有任何电力和机械设备的情况下,你能将其凿穿多少米?有人说10米,有人说20米,有人说100米。可也有人一米也凿不穿。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有人凿出了一条1250米的挂壁公路。

今天我想带大家一起走进这条挂壁公路背后的故事。在我身后是一条巧夺天工的道路,但曾经位于这里的郭亮村与世隔绝,出村的路只在陡峭悬崖上开凿的石阶,石阶仅容一人通行,稍有不慎就会坠落万丈深渊,可以说是根本就无路可走。

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上世纪70年代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党员群众,苦战五年多,在没有任何机械和电力设备的情况下,在硬度8.3级海拔1700米的绝壁上,硬是凿出了一条高五米,宽四米。全长1250米的纯手工隧道——郭亮洞。

回忆起50年前修路的故事,时任郭亮村团支部书记的宋宝群对记者说:“修路前的郭亮村有四大难:娶媳妇,难看病,难购买日用品,难上学更难。”就是在这样的困难中,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申明信决心带领村民打出一条通往山外的路。1972年农历二月初二,申明信带着村里17名共产党员点响了开山第一炮,一个300多口人的小山村开始了向太行宣战,向天钱要路的艰辛历程。

 “石头太硬,打钎时直冒火星,三天才打了一米多深。”但是大家下定决心,即便十年,八年,哪怕20年就要把路修通。没有技术员,土专家王怀堂凭目测计算,没有钱,村民自发卖掉山羊、山药,支持购买雷管炸药。

就在大家满怀壮志,埋头苦干的时候,不幸的事情发生了。1974年的一天,担任技术员兼专业队副队长的王怀堂在清渣排险时,脚踩的大石头忽然滑动,带着他顺着陡峭的绝壁坠落深谷,王怀堂不幸牺牲。很多人为此产生悲观厌战的情绪,那样一条横跨在他们面前,如同天谴一样的道路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战胜的。

而这时是申明信把村里的党员带到王怀堂坠崖的那个天窗口,指着天说:“咱们向组织宣过誓,怀堂也在天上看着咱们,这洞要是打不成,群众要小瞧咱们党支部,小瞧咱们党员。”那之后申明信身先士卒带领全体党员轮流坚持在修路一线,党员们的执着感动了村民,他们再一次加入修路队伍。钢钎凿赤炎,铁锤破岩壁,上至70岁的老人,下至八岁的娃娃,人人上工地。

终于在1977年5月月郭亮洞竣工通车,五年间他们打烂了4000,多把铁锤耗尽了12吨60钢铅,凿出了2.6万立方米石头,愣是让绝壁变通途。在五年后,当第一辆拖拉机开进村庄时,80岁的赵大娘颤巍巍地摸着被凿穿的隧道壁:“这哪里是石头,这是咱党员领着大伙儿把命刻在了山上。”这条全长1500米的绝壁长廊,每一米都挥洒着党员与人民群众数之不尽的汗水与血泪,讲述着郭亮村人不屈的意志与坚定。

同志们,郭亮村的故事讲完了。郭亮村的故事是一曲响彻太行绝壁的英雄壮歌,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接力。在当今时代,有人叫我们00后,有人称呼我们为党员同志,可我们更是新时代的开凿者,属于郭亮村的绝壁早已变成了通途,而属于我们新时代的绝壁,正等着我们去开凿,让我们勇敢地拓荒攀登。用青春的汗水浇灌梦想的花朵,用无畏的精神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