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 :

首页 综合要闻 《“湘”当有理》10:红色沃土育初心——第一军规广场的精神回响

《“湘”当有理》10:红色沃土育初心——第一军规广场的精神回响

发布时间: 2025-08-13

来源:湘潭理工学院

作者:湘潭理工学院

浏览量:10

分享

大家好!我是来自文学与创意学院的邓亮松。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微党课题目是《第一军规广场的精神回响》。我的家乡是湖南省桂东县,这里是“三大纪律六项注意”的颁发地(后发展为“八项注意”),那么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桂东这片红色沃土。

站在家乡桂东县第一军规广场的青石板上,春日的阳光/轻柔地洒落在/镌刻着“三大纪律·六项注意”的巨大石碑上,石碑表面的岁月痕迹被映照得愈发清晰。作为一名从这片红色沃土走出的大学生党员,每次返乡踏上广场,厚重的红色记忆总会让我心生眷恋,唤起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使命的思考。



星火初燃:军规诞生的历史时刻



漫步万寿宫的青石板,凝视落尘的八仙桌与毛主席旧居,历史的波澜扑面而来。这座承载着中国革命历史记忆的广场,不仅是家乡的地标,更是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。


时光回溯到1928年3月,当时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 从井冈山来到沙田,准备接应湘南起义部队。可当队伍到达时,却只见偌大的圩场冷冷清清,家家店门紧闭,户户门前落锁。

原来,反动派大肆污蔑工农革命军“见屋就烧、见人就杀、见物就抢”,深受兵匪之害的百姓听信谣言,都躲进了深山野林。这让毛泽东夜不能寐,为了让部队守纪律,讲规矩,此前在江西茨坪荆竹山宣布了“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”等三条纪律,在遂川李家坪向部队宣布了最早的“六项注意”。昏黄的油灯下,毛泽东挥毫疾书,他将前几个月曾经讲过,但没有系统成文的军纪逐条修改,反复斟酌,写下了著名的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》。

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》颁布后,红军的一举一动都严守规矩。他们的付出最终赢得了沙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。当红军离开时,仅沙田镇就有一百多名青年农民深受触动,他们看到红军是真正为人民的队伍,毅然跟随毛泽东投身革命事业。九十多年过去了,当年书写军规的木牌虽已陈旧斑驳,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,早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,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信仰。


水缸的故事:纪律如铁的生动见证



在工农革命军即将要离开沙田之际,检查组到部队住过的地方进行纪律检查。当时有老人反映部队借用他家的一口缸漏水了,检查组发现这口缸有一条裂缝,装满水后才会漏水,而部队借缸时并未察觉。但工农革命军还是严格按照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》的规定,赔了一口新水缸,并向户主表示歉意。这口水缸(复制品)如今摆放在《三大纪律六项注意》颁布旧址纪念馆内,是人民军队秋毫无犯、守纪如铁的见证。



精神赓续:对大学生党员的深刻启示



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,每次参观第一军规广场,总让我联想起党支部组织的党课学习,在党课中学习到的“纪律”知识,此刻在现实生活中有了实物映照,每次学习都让我对“纪律”二字有了更为深刻透彻的理解。军规诞生于革命斗争的关键时刻,它不仅是铁一般的纪律,更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。在革命年代,正是因为有了严格的纪律作为保障,工农革命军才能赢得群众的衷心支持与拥护,才能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发展壮大,一步步走向胜利。

从桂东县城走向大学校园,改变的是生活环境,不变的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红色基因。第一军规广场不仅是家乡的骄傲,更是指引我前行的精神灯塔。它时刻提醒着我,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,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,不仅要坚守纪律底线,保持清醒的头脑,更要像革命先辈那样,用坚定的信念和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,传承和弘扬军规精神,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,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,脚踏实地,砥砺前行,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