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 :

首页 综合要闻 这个暑假,湘理学子在一线…

这个暑假,湘理学子在一线…

发布时间: 2025-08-16

来源:湘潭理工学院

作者:杨泳琪

浏览量:9

分享

这个暑假里

有人在社会实践中感知时代脉搏

有人在志愿服务中传递爱心

也有人以只争朝夕的奋进姿态学习新技能

为未来积蓄力量

今天

让我们走近小香梨

听听他们的暑期故事吧


用实践触摸经典的温度

信科2404班 胡锦


这个暑假,我走进湖南湘潭,与湘潭市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协会并肩,开启了一场特别的“《弟子规》红色践行”之旅。

穿梭在老街巷弄,我们和摇着蒲扇的白发居民们聊起“孝悌”,听他们讲祖辈传下的“出必告,返必面”的日常;说如今“孝”是关注老人居家细节、陪老人唠唠家常;走进大学校园,与年轻学子探讨“诚信”“笃行”在新时代的模样。原来,经典不再是纸堆里的一成不变的文字,而是早已化作市井烟火中的日常。

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,而是在理解内核的基础上,结合时代语境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。不再让古籍束之高阁,而是融进柴米油盐的温度里,就像老师们说的:“《弟子规》里的道理,要先走进柴米油盐,才能住进心里!”


用陪伴丈量温情的重量

机器人2301班 汤诗雅


这个夏天,我在天子湖畔与“拾光小铺”共度的日夜,如同湖光里慢慢显影的底片,定格为我心底珍贵的片段。我们“时光”项目的核心,从来不是简单的形式,而是传递陪伴与温暖。

“时光照相馆”里,当爷爷奶奶接过照片,粗糙的指尖轻轻摩挲相框,那盛满珍视的笑容,让我懂得,一张照片定格的并绝非只是影像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与怀念;“时光电影院”的夏夜,湖畔支起幕布,晚风轻拂,星光与光影交织,老人们专注的神情与低语,让草地化作温情的露天影院;“时光餐馆”的烟火中,我们亲手备好午餐,看他们围坐共享,家常的饭菜却因心意而格外香甜。最难忘的是“时光旅行团”带爷爷奶奶走出小天地——科技馆里的新奇张望,电玩城雀跃抓上娃娃的瞬间,影院灯光下一张张专注的侧脸……这些“第一次”或“久违”的体验,如星火点亮老人们眼底的光。

数日相伴,与其说我们在“给予帮助”,不如说是老人们在回赠礼物——朴实的笑容、真诚的道谢、沉淀岁月的人生故事,都让我触摸到陪伴的温度。我开始懂得,“价值感”就蕴藏在这点滴为他人生命底色添暖的过程里,纯粹而饱满。


以镜头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

新媒体2301班 彭依伊


当传统美德遇上红色热土,当古老智慧碰撞青春视角,我们渐渐读懂:是传承,让“温良恭俭”在新时代的生活里依然鲜活明亮。

这个暑假,我跟随团队走进双峰县,用镜头记录“谢老倌”辣酱的古法工艺。晒场上,老师傅古铜色的手臂在烈日下翻动酱胚,陶缸里的辣酱泛着琥珀般的光泽。那双手布满老茧却十分灵活,从选豆到晾晒,每道工序都饱含着对时间的敬畏,体现出“匠人”二字的真谛。

“玻璃瓶包装只为健康”的朴素分享让我明白,非遗传承从不是悬在空中的概念,而是匠人们将“实在”二字刻进骨子里的坚持,我们既惊叹于古法智慧,更感动于手艺人的坚持。

在实践中,我们尝试用AI改编《莫愁乡》推广辣酱文化,通过直播带网友们观看辣酱的制作过程,让老手艺对话新受众。这让我明白,真正的传承需要守正创新,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。当镜头最后一次掠过阳光下的陶缸,我深刻懂得:乡村振兴需要青年,既要做见证者,更要当架桥人——用专业架设传播之桥,让匠心故事走出深山,让更多人看见传统里的生命力。


用数据丈量青春

物联网2401班  单蔡鑫


暑假里,我随“蓝韵童梦”实践队走进非遗传统,亲手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,扎染、晒布,指尖残留的靛蓝仿佛还在诉说那难忘的记忆。村里的孩子们也学习了这项非遗技艺,看着他们染出图案时雀跃的模样,我忽然觉得,文化传承的希望或许就藏在这些亮晶晶的眼睛里。我们还探访了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,在斑驳城墙前聆听历史,在助农、敬老的实践中感悟奉献精神。

“三下乡”结束后,我又马不停蹄的投入到数学建模的紧张集训中。从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语言,到与队友为优化一个算法而彻夜讨论,白板上写满公式,草稿纸渐渐堆成一座小山,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——为9月4日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肩作战,力争优异成绩。

从沾满蓝染的双手到敲击键盘的指尖,从乡土实践到学术攻关,这个夏天,我以“知行合一”的行动写下了充实的青春答卷。


用记录守护非遗的韧性

会计2404班 李惟希


八月暑气蒸腾,我随“湘城趣探团”走进湘潭县石鼓镇,参与“探秘石鼓油纸伞,传承千年匠心魂”暑期实践。十余天的走访,让我们在油纸伞的光影间,触摸到“传承”跨越千年的温度与韧性。

石鼓镇的街巷藏着这项非遗的生命脉络:老街上代代相传的伞铺招牌、镇民口中流转的民俗故事、孩童笔下灵动的伞面图案,都诉说着它如何融入生活肌理。这项技艺从不孤立,而是与当地民俗故事、生活智慧、竹资源深深绑定——婚俗中它象征“圆满”,桐油涂层蕴含着先人们应对雨季的智慧,就连伞骨弧度,都藏着“天圆地方”的古老哲思。

记录口述史时,老艺人们说:“不能让手艺断在我们这代”,语气里的信念令人动容。我们也终于明白:非遗存续,靠的是手艺人们的热爱与坚持,而要传承延续,则是靠接棒者们不断呼应时代需求。曾以为非遗离生活很远,直到看见老人凭手艺改善日子,老技艺借电商焕发新生,才懂真正的传承是让技艺浸透柴米油盐,成为血脉里的文化胎记。

我们的记录与创意或许微小,却让青年知晓:参与传承不必等“宏大时刻”,多一次讲述、一个创意,都是为非遗根系培土,助它在时光里扎根生长。


用真心收藏烟火中的温暖

法学2301班 卢湘妃


酷暑难耐的这个假期,我跟着“云”“理”乡遇实践团一起,在湖南邵阳爱莲街道云水村的绿水青山之间,撞见了藏在烟火与笑声中的满村温暖。

我们每天顶着烈日徒步20分钟去街道食堂,阿姨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做饭,问“喜欢吃吗”时,眼里盛着快要溢出的期待,而听到“好吃”,眼角的笑意便瞬间荡漾开来;洗碗奶奶身兼数职,却总怕我们吃不饱,一个劲往我们碗里夹菜,“多吃点,你们都还在长身体!”她的女儿们都已嫁人,便把我们当亲闺女般疼惜,临别时掏出小本本记下所有人的电话,说想我们了能说说话,大家相拥着,谁都舍不得先松开手,泪水与汗水混在一起,给人一种特别的温暖。

村委会后的林荫道旁,住着温情的岳奶奶。她总招呼我们去家里吃冰西瓜解暑,给我们讲她和家人的故事,说:“时代不同了,你们肯定会越过越好!”临别时,她拉着我们的手祝我们一帆风顺,我们纷纷与她合影,答应“下次一定再来”。

这个夏天,云水村的风里飘着饭香,村民的眼里盛着真诚。那些烈日下的脚步、饭桌上的关切、拥抱时的温度,都成了心底最亮的光。我们带走的不只是回忆,更是往后想起就会忍不住扬起嘴角的力量——原来人间的暖,真的能记很久很久。


这些暑假故事

是小香梨们在不同天地里书写的青春

无论是与经典对话

还是用陪伴传递温暖

无论是为传统技艺奔走

还是记录非遗故事

亦或是在乡土间收获真情

每一份经历都闪耀着成长的光芒

它们如同夏日里的星辰各自璀璨

却又共同汇成了青春最动人的模样

让这个假期因奉献与担当而格外有意义